Howto Mark Flower Essences

花精酊劑和同類製劑是如何製成?

目錄

花精療法與同類療法是以全人療癒、身心合一的觀點,將人視為完整的個體,並在自然、平衡的狀態下,能和諧存在於這個世界。
同類療法的創始者漢尼曼醫師最初在1790年是以金雞納樹所做的實驗成為同類療法的基礎。以產生類似症狀的物質來治療相似的病症(類似以毒攻毒的方法),兩種相似的疾病無法同時存在於體內,較強的疾病會取代較弱的疾病。因此,從自然的法則下透過加入另一疾病的頻率(非病源本身),能產生除去原有疾病的效果。
而由巴赫醫師所創的花精療法,所選用的植物,均非常用的藥用植物,同時是沒有任何毒性的野生植物。此一草藥製劑不著眼於病灶(病徵、病症)的消滅和疾病本身的緩解,而是透過植物的特質、屬性,以頻率振動的方式平衡原有的身心疾病。許多人會將花精和同類製劑當作相同或類似的藥劑來看待,以下分別探討二者的製作方式。

同類製劑的製成

漢尼曼醫師發現許多未經稀釋的物質具有高度的毒性(如烏頭、汞、蛇毒、蜂毒…),而在經過稀釋後,則副作用減少,治療效果同時也隨之降低。經過無數次實驗後,發現到用水或酒精將藥物稀釋後,再將稀釋瓶搖晃、振動,以此交替進行後,在臨床上發現不僅能除去毒性,且藥效不減反增,因而此振盪法又稱藥效增強法。這也是為何同類療法被認為極其安全的原因,透過極其微量的物質製成藥物,使能量能夠極大化的過程稱為勢能化(Potentization)。
在多次振盪、稀釋的勢能化過程,能將隱藏在物質結構內的能量釋放出來。若藥物可以溶解於水或酒精中,在治療之初,若是以十進位振盪、稀釋的方法來療癒,則是1份藥物加上9份的液體稀釋,再經過30次的強力振盪,以1X(第一個十分之一)表示之。再將其中1滴加上9滴的液體稀釋,以此振盪30次,稱為2X(第二個十分之一);如此重複至12次時,標示為12X,以此類推。當1份的藥物與99份的液體稀釋,再經過30次的強力振盪,此時則稱1C(第一個百分之一)。再以其中1滴加上99滴的液體稀釋,再次經過30次的強力振盪,稱為2C(第二個百分之一)。以此種百進位振盪稀釋的方法,通常會稀釋到到十萬倍以上。
根據物理學定律,當稀釋到24X或12C時,已經沒有任何原始物質的殘留,卻能發現到振盪次數越多,其藥效就越強且越持久,所需的劑量就越低。然而,選擇正確的製劑和勢能(稀釋程度)仍相當重要。一般而言,選錯勢能仍會有效果,只是療癒的速度較慢。同類療法治療師需要透過患者的身心狀態,來選擇不同製劑、勢能和劑量(使用次數)。而如今由於同類製劑的量相當多,多透過同類療法參考手冊或電腦軟體來查詢適合的製劑。

花精酊劑的製作

傳統花精的製作方式簡單,重要的是選擇「適當」的植物,以及製作過程的注意事項。巴赫在1930年從臨床上發現,透過日照法直接日曬,將白天盛開的花朵製成酊劑,能量相當穩定而且效果顯著,甚至能治療過去束手無策的疾病。1935年後由於當時的樹尚未開花,則是以煮沸法製作花枝(木質類)和日落盛開的植物。有研究學者認為,花精製作的概念來自於煉金術,運用具備火、風、水、土四大元素的環境條件,來創造第五元素-乙太(賢者之石)。這兩種製作的方式,分述如下:

  • 日照法:在萬里無雲、天氣晴朗的日子,以陽光為火、純淨的空氣為風,將白晝盛開的花朵,於早晨採集完畢、避免用手直接接觸到。接著將帶著露珠的花朵放置在盛滿山泉水的玻璃碗中,以充滿療癒力的植物為土。浸泡在陽光下兩、三小時,任植物漂浮、覆蓋住水面,直到花朵開始呈現凋謝的狀態。此時玻璃碗內部會呈現許多的氣泡,即可過濾取得精華液。
  • 煮沸法:1935年後發現了十九種新的花精,除了白栗花之外,其它皆是由煮沸法製作的。擷取花苞、嫩葉和細枝後,放入裝8分滿山泉水的大鍋中,先蓋加熱約一小時,再靜置放涼後,即可過濾取得精華液。

接著,將過濾後所得到的精華液,和濃度40%的白蘭地以1:1的比例稀釋,就是花精製造中心所保存的母酊劑。再準備深色玻璃瓶,將2滴的母酊劑和白蘭地混合,便成為平常使用的濃縮花精瓶。近年針對信仰或對酒精過敏者,也有改以錠劑或醋來取代白蘭地製作、保存的方式。
1993年巴赫醫師所發現的所有花精,雖然列入到英國同類療法藥典之中,然而,從以上可以發現,花精療法並非同類療法之藥物,其藥理和製成均有所差異。而現今許多人在製作或調配花精時,會以振盪方式、月照法或加入精油、有機酸、單寧酸、水晶、礦石的能量等方法,皆為後人因應時代變化和現代需求,而發展出的新方法。

閱讀更多
Item added to cart.
0 items - NT$0
搜尋
×